S__6471695.jpg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9717

在圖書館新書區順手借回家的書,以為這是一本尋找自我的工具書,沒想到是一本小說,但作者有心理諮商證照,把專業的心理治療理論跟小說結合在一起,讓這本小說除了引人入勝還有自療效果。

藉由卡蜜兒的故事遇到慣性治療師的故事走入人心,「幸福的能力可以靠著日復一日的鍛鍊與強化而來,可惜學校沒教。」藉由慣性治療師克勞德的口中說出。小說就在卡蜜兒一步步慢慢實踐的療程中展開。

第一課:永遠別只是等待與保持被動。第一個任務是進行一場內、外整理。把斷捨離的概念帶入小說中當開場。隨著卡蜜兒的進化,讓她意識到一個人自我認同是什麼,世界對你的印象就會是這樣。循序漸進一連串的療程用有趣的文字描成融入日常生活的吸引人故事,幫助卡蜜兒突破困境,但其實背後有深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隨書附贈的「日常慣性學手冊日常慣性學手冊」,圖書館借回來的書沒有這個附件,所以打算買一本來收藏,故事的最後有轉折,有點類似遺憾收納員的收尾,都有傳承的意思,雖然我們不見得都能幸運的遇到屬於自己的慣性治療師,而且本書中的慣性治療師克勞德還對卡蜜兒的創業給了實質幫助。但作者已經透過這本書把慣性治療師送給讀者,只要依自己的能力付出行動,同時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幸福,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或他人的慣性治療師

arrow
arrow

    jane0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