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jpg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819

之前在想2019年要用那本書當第一篇讀後心得,最後決定選這本《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原因是自己常抱怨台灣的各種問題,但追根究柢還是深愛著台灣啊!還是想知道台灣面臨的問題是否有好的解決方式。這個作者有些發言惹爭議(?但這本書中有些議題的見解也可以給人另一種觀點看台灣問題。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會唱衰台灣是因為台灣之前都沒遇過悶經濟,先進國家如美國都經歷過多次「摘完某一高度水果」的時刻,已有多次經驗也挺過來了。台灣缺乏經驗,所以徬徨。

第一輯談的是個人如何面對台灣悶經濟,在美國經濟學家稱之為「第二次機器時代」變局時要如何面對?

第二輯談的是政府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局,例如台灣貧富差距應該提高房屋持有成本,打擊屯屋,並且改善投資環境。

第三輯談的是台灣對中國的關係,大陸人均GDP只到台灣的一半,大家各有各的困難,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面對中國的飛快進步無需自慚形。不應只看兩岸競爭力,要重視的是全球競爭力、國際化能力,就像中國一向只以美國為競爭對手,不想被美國人比下去。

第四輯談的是教育的問題,台灣少子化,更需提高人均生產力,但所學也不能產學脫節,就像彼得.提爾主修哲學,也能活用,變成矽谷創投奇才。國際觀應該是與國際連結,看中國要用世界的眼光,多看世界,要讓台灣更好,就必須向全世界汲取知識。                                                                                            

第五輯談的是台灣企業的問題,為什麼台灣企業家太老?因為在創業冒險這方向不如前代也不如對岸同代人。企業家也失去雄心壯志,對爭取英美頂尖人才、贊助員工出國進修也不積極。企業家眼中只看著中國,對於人才晉用少了國際視野,造成台灣企業多年來沒辦法升級,某一階段可以怪中國磁吸,如今更多是台灣企業本身的問題。

作者寫出了她的見解也讓我以另一種眼光看中國,我曾去中國參訪兩次,看到的或許是官方想讓人見到的快進,卻沒看到那是犧牲中國民工的醫權、居住權甚至是下一代的教育權換來的富強。不要再只看「兩岸競爭力」而應該看「國際競爭力」。但作者雖然點出了問題,對大部分的問題也沒有提出解決方案。就像韓市長的「全台首富」口號,但沒有告訴我們高雄怎麼富起來?

最新一期的商業周刊(1624期)提到台灣在2018年,彭博(Bloomberg)發布的評比,台灣是全球醫療效率第九強的國家。2012年美國地理頻道介紹的全球前兩百大醫院中,台灣佔了14間,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三。或許台灣的下個希望是在醫療科技?但本期商周116頁提到比鴻海、廣達還會賺醫療器材領域的佳世達(2352)的股價是怎麼回事?

arrow
arrow

    jane0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